第(3/3)页 “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大秦这些年,一直依循着治秦国的方法,在治理天下,但很多方面显然已经于当世不合了。” “天下一统之前,秦只拥数郡之地。” “那时的治理远没有如今的复杂多变,政令若是中途传令不发生意外,三五天便能轻松送到,而今大秦坐拥三十六郡,疆土之辽阔,当属古今之最!” “但也正因为此。” “很多治理之策都难免出现了偏差。” “以至惹得地方民愤民怨。” “大秦这些年一直锐意革新,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制,唯独在治理方面,始终依循着治理秦国的方法,但这显然越来越脱离实际,也越来越不切实际。” “因而才有了这次的文明立志!” “即你们口中的大治之议!” “当年百家兴起,百家争鸣,在那乱世之中,诸子游走天下,进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推进了天下的一统大业,眼下乱世方歇,天下百废待兴、方兴未艾之时,正值大治之始。” “诸位以往散落民间,切身感受民间疾苦,当对天下治理有不少的深刻见解,故,这次朝廷广聚天下贤士于咸阳,就是想一同探讨天下的治理之策。” “因而这次盛会有且只有‘治’!” “也只议治!” 叔孙通在外面高声道: “我不认同。” “政治不二分,若是提出的治理之策,跟律法相悖,岂不是也不能执行,那这样提出的治理之策又有什么意义?” “你也说了。” “法家是帮助秦一统天下的学派,但乱世跟治世是不一样的,秦法严苛,在治世秦法明显不合适,大秦当更改为政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兼容天下之变,也才能实现大治。” 秦落衡抬起头。 摇头道: “变更?” “天下的为政之道就四家。” “法、儒、道、墨。” “墨家的为政之道太过不切实际,因而大争之世数百年,没有任意一国以墨家主张为执政理念。” “墨家自然不考虑。” “而道家主张的是‘道德’,儒家主张的是‘仁礼’。” “两家的理念都有一定说法。” “但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而人其实是善恶一体,依靠道德和礼仁来治理天下,终究是太过虚妄,不切实际。” “若天下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儒家的仁、礼,道家的道、德来治理,但仁、礼、道、德何时有过明确标准?那是不是意味着道德、仁礼的解释权,其实是在道家和儒家士子手中。” “天下士子大多为地方贵族豪强,那你们所谓的天下治理,岂不是又回到了诸侯邦国,到时一乡一治,一里一治,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地一国,天下千国?” “这岂是天下之福?” “法家纵然有再多问题,律法却是实打实有明文解释的,一切都有迹可循,并不会如道家儒家那般唯心,所以无论秦国日后灭亡与否,华夏这块大地上定会推行法制。” “法律保障的是底线。” “而道德、仁礼,只是对人的更高标准,眼下连你们这些士人尚且不能完全遵守最基本的法制,谈何让底层民众,一步登天,直接进入到德治、礼治的社会?” “你们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 !” /68/68063/18468981.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