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八章 劝战(二)-《大魏春》


    第(2/3)页

    “秉县候,于领军称:最后午时,吐谷浑统帅伏罗大人便会抵达汧源,故而等伏罗大人来后,定会并济阴王一道来拜会都督……”

    成景俊恭身应着,心中却犯着嘀咕:自予汧源城中见过于忠,回返后向昌都督复命,他这已然是问第三遍了。

    自己并不记得何处有误,于忠是如何回的,他便是如何秉报的,连一字都未差……

    正狐疑间,又听昌义之问道:“诸位可曾听清了?”

    众将齐声回道:“听清了!”

    “那便与老夫合计一二:那伏罗放着西线不守,何必赴数百里之遥,来汧源一遭?”

    “想必那伏罗仰慕县候久矣,故而前来拜会!”

    “呵呵?”昌义之顿时就怒了,“放屁!”

    正要喝令左右,将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军将拉下去掌嘴,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呼喝:“县候:济王殿下、于领军,并伏罗大人已至营中,请县候一唔……”

    终于来了?

    昌义之悠悠一叹:“回营!”

    ……

    听闻昌义之到帐外,元丽、于忠、伏罗三人不约而同的起身,齐齐迎出帐外。

    昌义之只是一眼,便知哪位是元丽,那位是伏罗。

    一个束着长冠,另一个却揶着辩子,用脚趾头也能猜的出来。

    昌义之远远的就抱起了拳,朝着居中而立的元丽做着揖:“久闻济阴王之威名,如今有幸得见,果然乃人中龙凤!”

    “县候谬赞,该是元某仰慕县候才对!”

    花花轿子人抬人,自然少不了一番恭维。好一阵谦让,三人合推最为年长的昌义之坐了首位。又称远来是客,请伏罗坐了次席。元丽与于忠则居最末。

    四人落坐,昌义之双眼略略一扫,最后定在伏罗脸上:“某予汉中召兵之际,便知大人已出兵松潘。如今半月有余,想必西线之战事极为顺利?”

    顺利个鸟毛?

    就如揭开了结痂不久的伤疤,伏罗的脸色顿时一黑。

    若不是清楚这老倌儿前日才到,一无所知,伏罗险些以为昌义之的羞辱他。

    若说顺利,那就是自欺欺人。若说不顺利……伏罗委实说不出口。

    难道告诉昌义之,只打了一仗,他就被李承志给吓破了胆?

    来时三人就已然商议过,与其让昌义之不明就理轻敌冒进,最后落个一败涂地,索性如实相告,让他自行决断。

    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伏罗极为赞成元丽的建议:要么不战,要么尽早开战。

    如果能在李承志回援之前击溃李韵,将这五万余魏军尽数歼来,将岐州这颗地处关中腹心的钉子彻底拨除。而后兵分数路,或攻关中数州,或挥兵北上与柔然南北合击图谋北镇,更或是出兵潼关,兵指洛阳。

    便是李承志有三头六臂,那时手中也就只余三四万兵,他又能防的住几路?

    且已迟一步,便是步步迟。他雷器再利,而伏罗,昌义之又非死人,难道不知避其锋芒?

    但若错过了这唯一的机会,等李承志回兵岐州,与李韶兵合一处,就是十万大军在手。且坐拥岐州,进可攻,退可守。

    更令伏罗担忧的是:有李韶为后盾,李承志便可时而虚之,时而实之。你当他在岐州,他突然就到了潼关。你当他在岭北,他却从秦州绕过了秦岭,直击联军腹背。

    如此一来,就是借联军十颗胆子,也不敢分兵。

    所以伏罗已经打定了主意,若今日劝不动昌义之,那自明日后,他就会做壁上观。

    总不能偷成不成折了米,连贼命都要丢了吧?

    若有奇迹发生自然最好,跟着昌义之打打顺风仗无可厚非。但情势一旦不对,伏罗就会连夜退兵。

    反正他皆是骑兵,跑的快,也能跑的及……

    本是一句试探之言,伏罗随意一句就能敷衍过去。昌义之便是起疑也不好深究。但谁想伏罗竟应都不敢应,而是不断的给元丽和于忠使着颜色,好似要让这二位给他解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