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庞慕远一厥名王,隆武帝喜闻捷讯-《九州河山皆华夏》


    第(3/3)页

    初见庞岳,王光泰心中有些紧张,一来是因为庞岳“恶名远扬”,二来是因为他自己身边只剩下了不到两千残兵败将,实力大损,心中更缺底气。

    看着王光泰的窘相,庞岳倒是不以为意,热情地迎了上去:“王将军别来无恙?万寿桥一别,咱们可又有好些日子没见了!”

    听庞岳提起万寿桥,王光泰更是汗颜:“庞帅恕罪!当初家兄与罪将也是一时糊涂,误入鞑虏阵营,才做出了那助纣为虐的恶行。至今想起,追悔莫及。若是得罪了庞帅,也斗胆恳请庞帅海涵!”

    “王将军多虑了,我并无那层意思。”和善地请王光泰落座之后,庞岳笑容稍敛,略为严肃地感叹道,“更何况,王将军在襄阳的义举早已说明了一切。将军之赤胆忠心,任何人,包括我庞某都无可指谪。至于先前之事,都已过去,将军不必耿耿于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敢,不敢。”王光泰连声道,“庞帅虚怀若谷,不计前嫌,罪将实在感激,也着实羞愧。”

    对于庞岳的客套之语,王光泰倒不置于完全当真,只是经过了几句交谈,当初的那点紧张却是改善了不少。

    融洽了气氛之后,庞岳又极为耐心地与王光泰寒暄了一番,所谈的多为其部众的现状,所缺何物,这一路来的艰辛等等。眼看着时候差不多了,才提出了第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时在信中,我便已明确表示,王将军有意南归,我是极其赞同且欢迎的。如今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将军能果断弃暗投明,自是再好不过。只是不知将军对自己,以及麾下将士将来的去往可有何具体打算?将军但说无妨,这样我才好向朝廷、向圣上请下旨意,以满足将军的需求。”

    这番话看似嘘寒温暖,实则暗含另一层意思:既然你到了此地,那你的前程便掌握在了我的手里。我可以为你谋一个好前程,也能够让你一无所获。究竟如何,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王光泰显然也听出了一些,回答的时候很是谨慎:“罪将已无其它奢求,只求今后能为大明效力,将功折罪,能有一席之地安置那些跟随罪将出生入死的将士们。”

    王光泰把话说得同样隐晦,也的确没有过多奢求,所求的不过是官和地盘而已。

    这一回答倒也没有出乎庞岳的意料,于是点了点头,微笑道:“王将军襄阳举义,居功至伟,这点要求当然不过分。”

    随后故意沉思片刻,继续道:“只是湖南之地虽算不上狭窄,镇守之人却不在少数,像那常德马军门、武冈刘军门,攸县黄军门等,都各自镇守一地,均有自己的部众、家属需要供养,对将军怕是做不到慷慨相让。而长沙的何督宪则一向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对将军的误解恐怕也一时难以消除。至于两广,形势与湖南也大抵相同。不过,将军既已反正归来,便是我之袍泽手足。将军之事,我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嗯……容我想想。”

    王光泰好歹也是混迹沙场和官场多年的老油子,怎会听不出庞岳话中的深意?说实话,他倒是不介意受庞岳的节制,不然也不会轻易率部南下。作为武将,他也习惯于强者为尊的法则,庞岳既然能拿下尚可喜、沈志祥的人头,自然也就有节制他王光泰的实力。

    只是,王光泰也有自己的底线,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若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可不会心甘情愿地听谁使唤。要不然当初也不会脱离满清阵营,在襄阳起事。这时,他已暗暗地打定了主意,若是庞岳开出的价码够高,那自然一切都好说。如若不然,就恕不奉陪了,他身边虽只剩下了两千人马,却都是跟随他多年的百战精锐,到哪里不能大有作为?

    话虽这么说,可是看着沉思中的庞岳,王光泰多少还是有些怵。他不清楚,此时庞岳究竟是真的在想办法,还是故意在等着他表态。如果是后者,自己迟迟不开口怕是免不了惹怒这尊杀神,到时候的情况就有些不妙了。

    王光泰越想越觉得后怕,此时他甚至已经有点后悔自己亲自进城。他娘的,早知道就先派个人来谈好了再说。

    就在王光泰犹豫着要不要表态时,庞岳终于开口道:“不知王将军觉得岳州之地如何?”

    “岳州?”王光泰大吃一惊,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