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这显然是朝廷乐于见到的。 郑国不再言语。 嬴政道: “谶语之事不用过多在意。” “朝廷并不畏任何谶语,若是认为靠谶语便能动摇帝国,朕只能说,这是六国余孽在痴人说梦,然六国余孽虽对天下大势看不明晰,但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其实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触目惊心。” “这是复辟势力对朝廷的宣战!” “朝廷一直以来,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该清扫窠臼了。” “对此。” “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静。 没人选择主动开口。 嬴政眉头微蹙。 姚贾目光看了一眼四周,开口道:“六国余孽之事,的确为恶甚重,但臣认为,现在言之尚为时尚早,匈奴才是目下关键,臣恳请陛下,派长公子北上监军,务必毕其功于一役,将匈奴彻底击溃于河南之地,让北方战事彻底平息。” “再则。” “鲁县袭杀之事,影响十分恶劣。” “六国余孽袭杀的更是朝廷官员,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书令吉人自有天相,并无大碍,而今身体也大有恢复,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这一月多以来,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议让秦尚书令亲自处刑儒生,以正视听。” “请陛下明鉴。” 姚贾话音刚落。 杨端和连忙反驳道: “此话谬矣。” “长公子目下在泗水郡,主管田地新政,而今新政尚未见到眉目,岂能轻易北上?” “此外,秦尚书令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而且刚经历一场生死大劫,岂能如此草草的去参与处刑儒生?再则,儒家之事早已有定论,何须让一个病人去处刑?” “臣不同意姚廷尉的建议。” 姚贾冷笑道: “杨卫尉,此言差矣。” “大秦一直以来都奉行尽职尽责,秦尚书令上次奉命抓拿儒生,不仅没有将孔鲋、孔襄等人抓拿归案,反倒让他们逍遥法外,更为甚者,还因此引动了一场暴动,若非秦尚书令负伤,臣定向陛下弹劾。” “而且处置儒生,本就是秦尚书令分内之事,何以不能继续?” 两人此刻已是剑锋相对。 互不退让。 其他朝臣没有参与。 他们隐隐是察觉到了什么。 两人看似在据理力争,其实都各有心思。 而起因是由一则传言,一则没人证实,也没人敢提出的传言。 这是一场关乎储君的争斗!!! 也正因为这两人的争执,储君之争开始显露明面。 而且也必定愈演愈烈。 李斯老神叨叨的站着,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看法,他不会轻易站队,但他已经相信了,那则传言的真实性。 秦落衡或许的确是大秦公子。 以杨端和等人为代表的关中氏族,定然会站在秦落衡一方,而扶苏这些年深耕朝堂,在朝中也是有不少大臣投靠,尤其是楚系及原六国出身的官员,原本扶苏在朝廷一家独大,但此时因为秦落衡的突然冒出,一切都有了变数。 这自然引起了姚贾等官员的不安。 所以便有了这次的进谏。 姚贾之意很明确。 眼下北方战事已到了最终决战之时,而且极大可能是秦军大胜而归,这时让扶苏北上,无疑是想让扶苏承这份大功,加上扶苏跟蒙恬交好,扶苏定可以在这次战事中,谋取到不小的名望和声誉。 进一步夯实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儒家虽然‘声名狼藉’,但在地方却广有声誉,若是秦落衡主导坑杀儒生,势必会让地方民众生出厌恶之情,这显然对秦落衡并无益处。 其中博弈,可见一斑。 杨端和正是看出了姚贾的心思,所以才极力出声阻拦。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眼姚贾跟杨端和,目光微微一沉,他已然明白,这样的争斗,恐怕日后还会继续发生,直到储君正式确立。 但储君的定选。 终究是由陛下决定的! (https://.23xstxt./book/88090/88090404/760265964.html) .23xstxt.m.23xstxt. /68/68063/19387780.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