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五章 论及名士古来多,皓首全终知多少?(求订阅)-《大秦嫡公子》


    第(2/3)页

    “但理应如此。”

    “大秦既对外宣称要公平公正,自当要言行合一,你们的所作所为无任何问题,是朕小人之心了。”

    李斯惊惶道:“臣绝无此想法。”

    嬴政轻笑一声道:“你既不知他们名讳,那朕就不问这些了,你给朕说说,他们所着经文中,何以让你让他们入选,让朕也听听,他们是不是真为大才之人。”

    李斯道:

    “臣定知无不言。”

    “这次入选的九十六名名士,可谓各有春秋,他们所着经文,类别各有不同,有讲处事之道者,有讲经略文章者,亦有感叹生不逢时者,种类繁杂,但都有独特见解。”

    “可谓是百花齐花!”

    嬴政略一沉思,缓缓道:“当年博士学宫建立,他们中有多少人受到过朝廷征召。”

    李斯面色一沉。

    凝声道:

    “回陛下。”

    “只有不到二十人。”

    “当时天下刚一统,朝廷对士子的认知不充分,所以才导致当年只有不到二十人的名士受到了征召。”

    闻言。

    嬴政冷笑道:

    “你不用多说了。”

    “朕当年以高官厚禄待之,他们全都选择隐匿逃亡,而今朕不给官职俸禄,他们一个个又全跑出来了,甚至那些名声不显的人,这次也敢抛头露脸了,大秦对他们的吸引力,还不如一场盛会吗!”

    李斯颤巍不敢言。

    嬴政冷哼一声,平复了情绪。

    继续道:

    “罢了。”

    “他们既不愿仕秦,朕也不去勉强。”

    “你全程审阅了他们所着经文,你就跟朕说说,他们文章的精要之处,朕倒想看看,他们是何等才识,竟敢对大秦置若罔闻。”

    李斯道:“诺。”

    李斯沉吟片刻,沉声道:“臣脑海中有印象的经文不少,但给臣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这几个。”

    “其中一个当为一老者所着。”

    “其在经文中写道:‘年年岁月崔己老,功名万里他身找。论及名士古来多,皓首全终知多少。’”

    “臣若非得陛下赏识,恐也跟这人一般,终生碌碌无为,只能徒叹皓首白头,臣对这几句感触越深,也愈发对陛下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陛下知人善用,乃众臣之福!”

    嬴政依旧面无表情。

    李斯眼皮微微一跳,继续道:“再则便是一名道家士子所着,其言道:‘天道有常,无往不复!易曰:时有否泰,用有行藏,一时之制可反为用,一时之吉克反为凶。’”

    “还有。”

    “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mao)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

    李斯对此是信手拈来,念诵时更是头头是道。

    洋洋洒洒说了近十人文章精要后,李斯好似意犹未尽,继续朗声道:“这次盛会的士子中,有一人才华不浅,但似乎他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因而写了一篇略显心迹之文。”

    “其言曰:宰相者,上左天下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有一人......”

    嬴政静静听着,暗暗摇头。

    李斯博闻强识不假,但他说的这些内容,恐怕是另有心思,他这是在暗搓搓的明示,他年岁不小了,早已明晰丞相职能,只是一直没得到正式的令书,在向自己吐苦水呢。

    想到这。

    嬴政就想到了王贲。

    王贲昏迷前,曾点评过李斯。

    王贲言: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

    这一点。

    他其实也清楚。

    只不过李斯的确是有大才之人,也的确为大秦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是无可置辩的。

    殿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