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毕竟,在这个年代,挑选一米八左右的大汉,并不算太容易。 最初始之时,打仗基本上是禁军的事儿,厢军大多负责劳役或者干活儿,说白了就是当做辅兵使用。 但是,虽然随着整体局势的变化,是的禁军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可是,其战力却每况愈下,否则,拥有百万禁军的大宋,也不会出现靖康之变这样的耻辱。 靖康年一战朝廷被抄了老窝,连带着禁军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康王赵构没办法,也只能依仗个地方的厢军来抵挡金兵。 这才有了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等等地方军的崛起!而后,禁卫基本上成了吉祥物一般的摆设,厢军的地位越来越高,朝廷为了抵挡金国,对于各地方军的限制也逐渐放开。 宋人为何厌恶当兵? 甚至当年韩琦有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之说? 其一是因为文物地位不同,大宋重文轻武,文臣瞧不起武将。 至于其二便在于不管是禁卫还是厢军,尽皆需要在额头之上刺字。 比如说‘云翼第三指挥’的字样!一指挥便是一营兵马,约莫数百人。 这样的待遇,和囚犯基本类似!而实际上这样的传统,也的确是来自于囚犯。 大宋募兵,除了正常兵马之外,便是会将罪犯、盗贼等等纳入军队之中。 就如同梁山宋江,为何一心想要被招安,因为大宋的确有这样的政策。 而为了防止这些罪犯逃走,所以就需要在额头之上刺字,后来直接发展到所有兵卒尽皆需要刺字,直到达到一定地位之后,这个刺字才会彻底用特殊药水洗去。 仁宗朝的狄青为何会成为当时所有兵卒的信仰,除了他的赫赫战功之外,便是在与他头上的刺字。 狄青因为战功官至疏密副使,也算是朝堂上的大佬,所以,仁宗便要让狄青除去这刺字,而狄青却是说道,“青若无此两行字,怎能致身于此? 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以此名位以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