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三章 欲盖弥彰-《大魏春》


    第(2/3)页

    元澄与元嘉微微一愣,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不知是不是病疾缠身,久痛难耐,继而影响了心志,与月余前相比,元英言词愈加疾利,行事更见偏激。

    身为临朝称制之太后,召见臣子天经地义,元英暗中揣测也就罢了,竟说的如此不堪?

    “莫说皆是捕风捉影之词,便是真有其事又如何?如今内事未平,外事未定,正是风云动荡之际,当以大局为重!飞虎(元英的字)又何必于这等流言惑众之语而耿耿于怀?”

    元英一声冷笑:“司徒公,两月前我等欲易高肇为帅,欲夺李承志兵权之时,你为何不这般劝我?”

    就这一句,便将元嘉给噎了回去。

    只因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元嘉巴不得李承志与高肇反目。如今目的既已达到,他自然不愿再随着元英予这般小事死缠烂打,纠缠不休。

    况且二人即为翁婿,无论如何也要留些余地才对。

    元嘉背过身去,给元澄使了个眼色。

    元澄怅然一叹。

    若是两月以前,他自然是与元英同仇敌忾,视李承志为洪水猛兽。

    只因李承志予沃野惊世骇俗的胜了一场之后,朝堂上的风向突然就变了:但凡奏事,无论军政,几乎皆由太后一言而决,鲜有异见之流。

    为何?

    因为太后姓高,高肇也姓高,李承志之正妻元氏之前也姓高,又恰如其缝的传出李承志与太后如何如何。

    眼见李承志横空出世,与诸辅交好也就罢了,还与太如如此这般。待得胜回朝,怕是与先帝时的高肇也不逞多让。

    况且高肇依旧屹立于朝堂,唯高英马首是瞻,故而便是太后决议有些许不妥,百官也不敢正言直谏了。

    不说争权夺利,便是出于大义,避免当今幼帝如元宏年幼之时,因冯太后势大而险些将孝文帝废黜之惨剧重演,也不能使朝局这般和光同尘,光风霁月。

    故而才有三王密议,又以“若立不世之功,定当能再进一步,位极人臣”等哄着高肇领兵出京,让他与李承志反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