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九章 退兵-《大魏春》


    第(3/3)页

    再者听这李氏仆臣话中之意,好似李承志还留了什么后手?

    昌义之缓缓吐了一口气:“李氏小儿还有何诡计,都一并道来吧?”

    “好!”

    李睿郎声应着,不急不徐的说出了四个字:“王猛,金刀!”

    就如晨钟暮鼓,振耳发聩。昌义之与裴邃齐齐一震,又惊又怒。

    二人皆为饱读史书之辈,焉能不知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刀计?

    五胡争霸中原之时,前燕内讧,吴王慕容垂叛出前燕,投奔前秦符坚。

    慕容垂天纵其才,文武双全,颇有贤名。时桓温北伐,便是其领军予枋头大败之。符坚得知慕容垂来投,大喜过望,亲至效外相迎。

    时前秦丞相王猛劝诫符坚称慕容垂绝非寄人篱下之人,早晚必成为前秦的敌人,于是劝谏天王除掉慕容垂,以绝后患。

    但苻坚性情宽仁忠厚,王猛虽多次进谏,其均是不应。王猛也不气馁,心想你不杀慕容垂,我就制造机会让你杀。

    次年,符建符燕,拜王猛为大将军。符坚又授五猛举荐,以慕容垂之长子慕容令充为大军向导,任为参军。

    而后,最精彩的一幕来了:出征前夜,王猛以讨教为由,携重视拜访慕容垂。慕容不疑有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设酒宴款待王猛。

    酒过三旬,都已半醉,道别之际,王猛解下随身玉佩赠予慕容垂,以示交好之意。慕容垂受宠若惊,当即解下腰畔金刀做为回礼。

    之后大军出征,即将抵达前燕帝都洛阳之际,王猛许以高官厚禄,买通慕容垂的亲信,授以金刀,令其诓骗慕容令,称慕容垂已生悔意,欲弃暗投明,归附慕容氏。

    有父亲视若珍宝之贴身金刀为证,又是父亲之贴身心腹持刀而来,慕容令不知是计,予阵前反戈。

    可惜只是一介参军,无兵无仅,只带数十亲兵逃回了前燕。

    慕容令受慕容垂之令反叛的消息传回长安,慕容垂心知中计,更知便是跳进黄河,他也洗不清了,故而连夜叛逃。

    后被符坚所派追兵生擒,而即便如此,符坚竟都未杀他。而是温言劝慰,称便是父子,也罪不连株。事后还像以前那般待他……

    而之后,果真如王猛所言:待王猛死后,再无人劝谏,慕容垂日渐权重,最终乘符坚兵败淝水之后,率军反叛,成为压死前秦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符坚泉下有知,怕是肠子都能悔青吧?

    昌义之与裴邃之所以骇然色变,便是深知此计之歹毒,堪称无解。

    李承志于信中所言之秘辛,就如王猛向慕容垂讨要之金刀。而昌义之、裴邃、成景俊等三人予建康的家人,就如慕容垂之子慕容令。

    只要李承志遣派心腹,以三人之秘辛为证,十之八九能取得三人之家眷信任。

    也根本无需如鼓动慕容垂那般,令其家人反叛,只称昌义之等人已知有人已将此秘辛秘告皇帝,就能使其如惊弓之鸟,连夜秘逃。

    待其逃出建康,李承志之心腹或散播谣言,或遣人告发,就称昌义之等人已然投魏。

    到时一看连其家人都已潜逃出京,试问便是皇帝再如何信任昌义之,又该如何待之?

    况且人言可谓,金吕烁金,而偌大的朝廷,也非全然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的!

    这是阳谋,李承志已然算定:便是和盘托出,昌义之也无可奈何……

    裴邃又急又恨,恨不得唤人将李睿拉下去千刀万剐。

    他百般思量,以为便是易地而处,换他是昌义之,为今也只有尽快退兵一途,别无他法。

    而且是有多快就要退多快,但凡错过今夜,就绝对能让他三人悔恨终生。

    而如成景俊,直到此时才算是回过了些味。不时偷眼瞅瞅李睿,又瞅瞅昌义之面前的那几页信纸。

    原来并非是朝廷揖拿他的公文?

    他此时已然无瑕顾及魏帅是如何得知,心中就只一个念头:如何逃过这一劫?

    非苟活,而是仇人未死,大仇未报,他还不能死……

    而昌义之却是又惊又怒。

    惊的是这等秘辛,李承志是如何得知的?

    果真是天授之人,能掐会算?

    怒的则是此计无解,堪称毒之又毒……

    他猛呼几口气,迫使自己冷静下来,而后缓缓的闭上了眼睛,计算着其中得失。

    而思来想去,除了退兵之外,竟再也寻不出哪怕半丝良策?

    犹豫良久,昌义之睁开双眼,陡然一叹:“传令,即刻退兵!”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