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燃眉之急-《大明第一太子》


    第(2/3)页

    朱标回答道:“盐户就那么些个?    官盐的产量很稳定的?    可边关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却起伏非常大,难以跟盐引发放对上?    而且往后官员贵族参合进去也是迟早的事。”

    这就是现实问题,这个政策是没有毛病的?    确确实实的把国营的食盐让了出去?    只能说有些过于理想了,而且约束官僚勋贵是没有意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利益他们总能想到办法?    何况他们手握大权。

    而且食盐中盐法还是个开头?    朱标在最下面还看见了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这些也都在计划之中,只不过具体措施政策还没制定。

    估计是想看食盐之后的情况,然后再做调整,朱标整体看下来觉得颇有胡惟庸的风格在里面?    看来主要献策的人员就是他了。

    朱标细细的跟自己父皇把问题说了明白,朱元璋也是发觉此事确实是有些理想了?    可边境驻军有嗷嗷待哺,食盐问题说到底也动摇不了国本?    那几十万饿急了的精锐是能的。

    朱元璋摇头说道:“先如此吧,大不了过几年军屯出效果了后废除掉就是了?    一群商贾纵有不满又能如何?”

    朱标听到这儿也就没有意见了?    这也是为何商家都盼望着做官的根本原因了?    他们的一切根本就没有保障,国策最优先考虑的绝不会是他们。

    既然不是长期国策那也就不用多想了,只要能解决燃眉之急就行,朝廷的屯田的事宜也已经开始了,毕竟各地的驻军每日的粮草耗费是停不下来的,目前的制定的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往后几年最起码要做到能供给自身八成的消耗。

    同时朝廷还会鼓励民间商屯,也就是允许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这也是一种合作。

    之后的政策大多就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了,鼓励各地方要兴修水利,黄河长江等容易泛滥的大江河也要巩固岸堤,一旦泛滥追究责任官员一概斩首!

    然后就是新一轮的迁民,依照太子所行的规章制度,从山西江浙再移民二十万到中原各地,各州府官员予以配合,务必保证安民复耕。

    凤阳这批迁民确实是个大明打了个例子,朱标南下的功夫,朝廷就派了不少官员去凤阳学习考察,往后经验也就越来越充足了,毕竟这移民还会持续好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