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读了很多书,但他从来不读人,朕提拔一次,他就因为自身性格犯错一次。” “朕屡屡提拔,师古屡屡被撤职,官职越做越低。” “但师古从来不恨朕,他只记得朕给他的好!” 能注释《汉书》,能在藏书阁和藏书秘阁贡献典籍,颜师古除了职位低一些,真实才干并不逊色于朝廷一线。 “出征句骊是他屡次主动的请缨,朕才许他前去!” 相较于无妄的猜测,唐皇亲口的叙说显然最为真实,没有什么欺骗他的必要。 这让李鸿儒微微低头。 相较于忠君报国等理念,他绑在朝廷上更像是一阵取舍性的交易。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秉性。 若非常年累月的累积情感,有几个人甘愿为了别人去赴汤蹈火。 在朝廷之中,更多是纪律和规则,并非太多情感。 仿若他和太子,颜师古和唐皇的情感同样如此。 “句骊国位于东土的头部位置,大唐则是雄居其中,那一小片区域宛如鸡首,若是有人在鸡首上动了念头,身躯必然会受其害!” 见得李鸿儒脸上的一丝细微表情淡了下去,唐皇这才有着开口的叙说。 “朕曾登顶泰山,元神遨游天地时注目东土气运不断被这颗鸡首窃取。” “这宛如隋文帝居于洛阳地下皇陵窃运生存一般,是一颗毒瘤!” “朕不得不披甲上马,也不得不征伐句骊。” “只是朕的速度终究是慢了一些,人也老了一些,难于一战覆灭句骊国。” “炀帝三次征伐句骊断了他们窃运的七寸之地,也留下了太多尸骨。” “这些尸骨亡魂久未安眠,在大战时有着苏醒,又被句骊人临时操控,给朕带来了太多的麻烦,甚至不得不止步于安市城。” “师古擅南明丙火,正是超度亡魂时有了不慎,导致疾病缠身难于挽救!” “这不仅是你的痛,也是朕的痛!” 公孙举曾经建议李鸿儒寻找当时的监战官,这能大概率知晓颜师古陨落的真相。 但有唐皇的叙说,这就是最好的监战官,甚至较之李淳风讲述更为靠谱。 不断出口的叙说,李鸿儒已经知晓了颜师古的死因。 这种事情怨不得谁。 战争中不可能不死人。 大唐的大捷,对应句骊国就有死亡数万人,而大唐亦不乏损伤。 往昔处于战争得利的一方,李鸿儒心中并无多少感觉,只是觉得自己靠着战争步步向上,难有余念。 但实际上而言,战争从来就不是一桩好事。 只是有时候不得不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