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自己这个大弟子身体孱弱,除了修长生便是钻研儒家经典。 但练归练,数年下来,万文石并未踏入元神境。 李鸿儒寻思自己也能显法,可以去提携一番。 他说上数句,亦是开始讲述。 淡淡的蓝色光芒和红光开始显了出来。 学法能增进知识,对李鸿儒而言,授法亦能增进他经验。 在他授法时,亦是带着与学习者的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人,甚至数十人。 不断的练习,也能让显法的能耐不断强化,甚至训练到分心的能耐。 李鸿儒掐指,低声喃喃之间,元神光华一阵阵冲刷。 他不时回应慕容忠烈,又与李旦和王梨有着不同的交手。 从一个学习者,他亦在慢慢成为一个授学者,将自己所学传授出去。 此时授学的范围很小,但授学对象的等级却很高,甚至于影响也会很广。 宁王难以普及心中关于儒家理念治理吐浑国,但慕容忠烈则有机会。 李鸿儒偶尔也会想想,若是自己立于庙堂之上,又如何去治理国度。 外患、内患、休养生息、货币、经济、民生…… 建设远比破坏难,这是一项项需要付出大心力的行为。 “吐浑已经被毁坏了,或许要两到三代君王才能恢复强大,你切记一定要稳,不要有任何其他心思!” 万般的书只是理论。 李鸿儒按《九经》传授了理论。 但思索到慕容忠烈年轻又无资本,便是他这样的人都视作靠山,李鸿儒也不由有着叮嘱。 稳。 稳住吐浑王庭,也稳住慕容忠烈的性命。 万般的破坏会由时间慢慢去修复创伤。 而大唐也需要一个弱势没有侵略性的吐浑国,只有遵循双方的需求,毫无根基的慕容忠烈才会活得安安稳稳。 不需要有什么雄心壮志,只去求安稳,唐皇才能放心下来。 年轻确实占天然的优势,倘若是宁王又或其他国度的成年王者,唐皇难于产生多少真正的信任,更无须说是赐婚。 但慕容忠烈年轻,也显得人畜无害,若无将吐浑国恢复强大的野心,求亲的一切很可能会水到渠成,大概率会获得最大的保命护身符。 当着慕容忠烈的长辈,李鸿儒也尽可能叮嘱一些。 为了自己,也是他还宁王的人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