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下官……下官愿归附大明!” “愿跟随两位军门重归大明!” …… 还没到后半夜,金声桓、王得仁便控制了整个南昌城。一千多抚标营清军除了少数顽抗的死硬分子外大都投降,全城的文武官员也有半数归附,余者如董学成等人则被毫不留情地处死。 稳定住了局面之后,为尽快取得隆武朝廷的承认与支持,金声桓又派了幕客雷德复为密使装扮成和尚,携带佛经一部,内藏奏疏,连夜前往衡州将反正情形报与隆武帝知晓。 到天亮时分,全城大街小巷已贴满了安民告示。文中尊隆武朝廷为正朔,并有“劳苦功高,不惟无寸功之见录,反受有司之百凌,血气难平,不得已效命原主”等语。内容倒是基本属实,但问题是金声桓竟在告示落款处擅自给自己和王得仁分别加上了“豫国公”和“建武侯”的头衔。 这一自封爵位的壮举当时也遭到了一擅自些部属募僚的劝阻,理由是隆武朝至今尚未册一个国公,即便是有着从龙拥戴之功的庞岳、王东日也不过是侯爵,如今金声桓自称豫国公怕是不大可能得到隆武朝廷的承认,反而会遭至不满,失了反清归明的诚意。但金声桓却是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既送上一省之地、使大明复疆千里,这等大功又如何当不起一个公爵?于是以“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为由驳回了部下们的建议,坚持了己见。 很快,金声桓又将这“非常之法”继续延伸,擅自替隆武朝廷作主,极为慷慨地大封有功之人。 例如,弘光朝大学士姜曰广是南昌府新建县人,罢官后居住在老家,金声桓和王得仁认为他是前朝忠臣、威望颇高,于是立刻派人前去新建县请姜曰广出山,让姜曰广以“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的名义号召远近。金、王二人倒是一片盛情,只是不知道姜老学士在得知自己被两个丘八任命为尚书后会作何感想。 至于其它的职位,金声桓和王得仁更是充分遵循了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大肆封赏自己的嫡系。金声桓的中军官宋奎光被任命为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幕府书记吴尊周为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王得仁的妻弟黄天雷被任命为为兵部侍郎锦衣卫同知,幕中书记陈芳为江西巡抚。至于他各司道官也大抵是两家的幕客。然而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金声桓的黄人龙,居然被任命为“总督川、陕、山东、山西、河南五省兵部侍郎”,如此响亮而又不伦不类的官职,大明立国以来可谓闻所未闻。 一时间,整个南昌城又恢复了当年在大明治下时的景象。反正的官员摒弃了顶戴花翎,重新换上了团领衫乌纱帽;军营中降下绿旗,升起了明军的火红战旗;城中百姓也被要求剪去辫子,裹上头巾恢复束状;一些心怀大明的士子甚至不用催促便主动剪辫戴上头巾,换上压在箱底多时的大袖宽袍,在城中奔走相贺。 南昌既已拿下,下一步自然是继续扩大战果。初战告捷的金声桓和王得仁踌躇满志地制定了北上进攻九江、再顺长江东进直取南京的宏伟计划,并得到了绝大多数部将的赞同。只有金声桓部将黄人龙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先南下吉安,解决了后顾之忧再行北伐。 如今的吉安府,有南赣巡抚刘武元,南赣总兵杨遇明和吉安副将刘伯禄驻于毗邻赣州府的万安县城,手握七千余战兵,正与明朝的赣南总兵郝永忠对峙。黄人龙之所以提出先南下吉安,理由便是刘武元等三人都是死忠于满清的顽固分子,几乎不可能同意反清归明,若不先行将之铲除,他日又如何能安心北伐? 但不知金声桓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以“刘武元等已被郝永忠牵制、自顾不暇”为由,并未采纳黄人龙的建议,只是派了使者携书信南下招降刘武元,并派了一支兵马前去瑞州抓捕章于天。 随后黄人龙又向金声桓提议,即便不先攻打刘武元,也应当立即派兵将吉安府城掌握在手里。到那时,刘武元即便执意不肯降,也只能局促于万安县城一带,掀不起大风浪。而若是让刘武元抢占了吉安府城,获得了充足的钱粮和兵源,局面将难以收拾。 金声桓想了想,对这条建议倒是并不反对,于是又让麾下一员参将立刻带两千战兵南下接管吉安府城。 ………… 金声桓和王得仁反清归明的消息传到辰州时,除了庞岳之外,湖广镇众将都感到十分震惊。自鞑虏入关、明廷南渡以来,从来都只有大明的文武官员降清,却从未听说过有满清的高官反清归明的,更何况还是执掌一省之兵、提督一级的高级武官。并且,前几年在赣州的时候,湖广镇的中高层将领们差不多都参与过对金声桓部的作战,如今突然得知自己曾经的死敌竟与自己站到了一个阵营里,心中一时间实在难以平静。 但不管怎样,金声桓的反正对大明而言都是一件喜事,意味着江西全省即将重新纳入大明治下,意味着大明复兴的希望又多了一分。 然而在得知金声桓并未第一时间挥师南下翦除刘武元、只是派了一支为数不多的兵马前去接管吉安府城之后,张云礼又向庞岳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当前的形势如此之好,刘武元、杨遇明等已被郝永忠牵制在万安县一带,只要金声桓挥师南下,与郝永忠南北夹击,完全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后顾之忧。可如今金声桓却是一味地意图北进而置万安之敌于不顾,甚至企图以一使者招降之,未免有些失策。” 第(2/3)页